擂文

【一世真】【文评】我寄人间雪满头

一篇长评读完,生生被虐哭了。很多我没有详细写的,echo太太都分析出来了。


echo:



看完第三十九回,我知道,这就要诀别了。
读后感想太多,且随着这一章节的内容安排,一点点写下来好了。
虽然大大一早说过,会有HE的结局,但我的阅读习惯,反而是抛开预告,就情节指向自己摸着走,比如现在,我把自己置于走向BE的路上,那么真的读到HE的那一刻,惊喜会翻倍,所有的团圆都是老天爷(划掉)作者于人物和故事的慈悲。
所以感想大多悲戚,倒也非我本意。




(一)一步之遥
林殊一定不知道,在他转身走向东宫的那一刻,他和真相只有一步之遥。




我们知情的人看来,这一世的“梅长苏”,根本就住在景琰心里,所以梁帝那句“原来你就是那个‘苏先生’”,拿来歪曲解释,倒是分毫不差。
我们都知道苏先生是谁,我们都知道景琰为什么极度地恐惧和哀切——恐惧是害怕梁帝有完整的记忆,他害怕自己多年的筹谋,到最后因为算差了这一步而功亏一篑,如果,如果梁帝完全记起上一世的一切,我其实不敢说他还会传位给景禹,或许是我多虑,可是人心的力量有时太过可怖。
哀切……还能因为什么呢。




林殊是这世上,或许曾经是,或许仍然是,离景琰最近的人,可是在内忧外患的夹逼下,他甚至没有功夫细想。其实给他个三天三夜,你说,他有没有可能隐约意识到,苏先生根本没有存在过。
又或许,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呢。因为他曾经也怀疑过,可是原本微弱的怀疑在蒙大统领的旁证下也基本不存在了。




可更重要的是:
景琰他不会骗我的。




来做个句子仿写怎么样?
小殊他不会瞒着我的。




所以责怪上一世的景琰没有认出小殊的,我觉得是过分了。上一世的景琰,我个人觉得啊,他总会有一个念头,如果小殊回来了,他一定会来找我,一定不会不认我的。




其实在上一世的他问“令尊名讳”的时候,他离真相也不过一步之遥。
兜兜转转,就此又再错过。




(二)将军百战
这么些人排兵布阵的描写,着实有趣得紧。可惜我的注意力真的没有放在排兵布阵上,总是在一两个的小小的点上面迂回徘徊。
简直鼠目寸光,辜负了文中一番好编排。
不过且让我鼠目寸光一会儿。




南境。
涉及南境的部分有两三处可以琢磨。




其一者,“听到聂铎的名字,景琰神色一动,还不等他说话,林殊就说道……”
我不知道景琰有没有隐隐觉察出,林殊并不介意霓凰和聂铎在一起,相反,我个人以为林殊可能还是个神助攻。林殊想要抓住自己的幸福,他当然也希望霓凰幸福。
但我想,此刻景琰只怕也“没有功夫细想”,如果他细想了,大概会有两个结论,要么是林殊太迟钝,不怕老婆被拐走,要么是林殊不爱霓凰。林殊不爱霓凰爱谁?
然而我不知道,如果感知到林殊的爱,景琰的脚步会不会有一点点的迟疑。
会的吧,会的吧。可最后还是要拔腿走掉的,借用苏先生上一世的话,“没有我,你的将来也会很好的,会很好的。”(大概是这样吧,原话我也记不清了)




其二者,林殊提出“何况南楚极信鬼神”,如果没记错的话,上一世,蔺晨去过南楚,只手翻云覆雨。
果然是林殊,所谓梅长苏,就是在这个人身上抽枝长叶。




其三者,林殊抽了景琰的佩剑。
我已经什么都不想说了,我只能说看到这一句,忽然想起九安山上的那一幕,景琰惊疑的眼神,我在想,此刻景琰的眼神又是如何。
或许看过去,也有几分缱绻眷恋。只是此时此刻,此种情景,他眼中钢一般冷厉的杀伐气息太重了,想必那点脆弱流连,看不真切。




北燕。
大概是两个点吧,一者是蒙挚本能地反对林殊出征,不用说,上一世的那种过分的痛,还刻在骨头里,或许可以称为阴影,或许可以称为执念。
但景琰没有反对,因为景琰知道,这一世,领走那一份命运无常的人,是自己。
小殊必能万全。




其二是景琰终于将赤焰军还给了林殊。
“他终于把赤焰军还给林殊了。”
我从这一句话里,看到命运的车轮越驶越近,那马车看似失控,其实碾压起来何其精准。
然后无比清晰地意识到,景琰快要走了。




金陵。
林殊特意交代两件事,一是梅长苏的助力,二是景琰的留守。说到底都是为了景琰,林殊希望他万全,希望时局安稳。那样,哪怕自己身在与北燕交战的狼烟之中,亦会觉得背后是另一人稳稳当当的脊背相依。
但景琰却连战英都要推走了。他已经一只脚迈上那条路的最后一段阶梯。
“他们之间需要说的话太少了,能说的话也太少了。”
前半句是向生的温情,后半句是预备好向死的决绝。
景琰真残忍。可他也真让人心疼。




(三)昔我往矣
因为很清楚不会再有“今我来思”,所以诀别太难了,太难了。
他整晚只说了三句话:
“……你来做什么?”他其实很怕见到他。
“小殊……”不是这样的,那颗珍珠……只是不能送了,我,这个我,不能送出去了。
“最后一次了……以后都不会来了。”小殊,我知道你听不懂,你听不懂我才敢说,我多想说出来,可是我不能。最后……只剩下这样一句含糊其辞,模棱两可。
你一定不知道这是诀别。
可这些话,都比不上景琰盯着小殊用酒写下的字,久久不挪开目光,那样叫人心疼。
我只想到两个词,镜花水月,画饼充饥。




而林殊呢。
林殊很爱景琰,很爱很爱。
林殊拿了酒先来等他。
林殊告诉景琰,有些事你不说,我不会知道。
可是你不想说,我就不问了。这是林殊的信任,是林殊的包容,也是林殊的守候。
“我想大概你是不打算给我了。”我们会觉得这句话于景琰是诛心,可是对于林殊呢,在很长很长的日子里,在开始看到了景琰的变化之后,在“苏先生”出现之后,在还没有听到“我喜欢你”的那些辰光里,他时不时就会想起来。
小殊也很难过吧,现在,他是笑着说起这些事情。
不是不在意啊。
你不打算给我也没有关系的,我知道,你还是在乎我的,吧。
可还是有点难过的,急急转移话题,说那些永远不可能实现的、“闯荡江湖”的愿望,好像这样子,就可以轻松一点,或者,可以让景琰也觉得轻松一点。
其实他们都是为对方考量的人,悲剧来自信息不对等,但爱没有深浅之别。




“所以我也拼命地变老,变得和你一样……等到我觉得或许已经追上你的时候,已经过了十年。”
读到这一句的时候,我真的忍不住哭出来。你怎么追的上啊……你们之间相差的,不是旦夕,是十一年的放逐和自苦,加上两年的披荆斩棘和失而复得,然后加上三个月的提心吊胆、最终得而复失,再加上二十年君临天下却也只能独力支撑的灰白寂寥岁月。
可是小殊不知道,他只能很努力很努力地变老,不是长大,是变老。
他花了十年。




林殊说,你不适合皇位,可你会是个好皇帝,我不知道景琰有没有听懂——
“我只是觉得你不会开心,我不想要你难过。”




“景琰,别怕。”
林殊说这句话的时候,有着君子一诺的笃定坦荡,也有尾生抱柱的不死不休。
我想起上一世九安山上的那一夜,梅长苏的呓语,除了“父帅”,就是“景琰,别怕”。
此刻,这句“别怕”远比上一世要有力,却远比上一世要无能为力。
林殊其实也害怕分别,他们都害怕。掩饰好一切,却唯独躲避着时间。
一坛酒,足够喝一晚。可是,他们都曾是一碗一碗地灌酒的人呢。




“以后大梁的皇帝,可不能每次送他的将军出征前,都来靖王府的院子里坐着喝一夜的酒。”
作者说,这是预告着君臣关系的一句告别。
我已经不难过了,我就心酸。
君臣之分,在生离死别面前,也不算太可怕吧。
小殊,你记不记得,你问过我,十年后的你我是什么样,我说,你活着,我也活着,你笑我废话。你一定以为我在开玩笑。
不过我的确熬到第十年了。你们都好好的,我挺开心的。




(四)陈情应休
所谓宿命,所谓轮回,就是兜兜转转,怎么也躲不过。
西境、北境告急,蒙挚、景琰只得披甲上阵。




读完景琰去芷萝宫的这一节,我想,大概没有人会再说静妃不疼爱景琰。
爱到骨子里了。那是她儿子。哪个母亲不希望儿子平平安安、开开心心的。
静妃很冷静、有智计,可她是个母亲,她就会恐惧,会悲恸。
静妃极其了解自己的孩子,她知道拦不住,所以她一直在无声地配合着,她所求的也越来越少,到最后,她只求自己的孩子活着。抱着万分之一的希冀,希望景琰哪怕给一个善意的、用来做无谓安慰的谎言。
可是这是景琰做不出的承诺。
然后我想起她在文中第一次哀凉的哭泣:“景琰,我的孩子……你不要母亲了吗……”
他不是不要母亲了,只是这条路走到这里,他的命已经是最大的筹码,最锋利的刀刃。
不能不好好用了,退无可退。




景琰看上去一直很平静。
可他也是会心痛的,很心痛很心痛。
想起静妃离宫之前,景琰听到母亲的话,整个人抖了一下:“……也不能向母亲告别吗?”
他们是至亲。




上一世,景琰入宫,告诉静妃,母亲,我已经开始,参与夺嫡了。
静妃说,不用顾念我,只要我们母子生死共担,又有何惧。
时至今日,静妃恐惧了,静妃隐隐渴望景琰顾念她两分,因为——
连生死共担也成了奢望。




那些暖的不舍和冷的惨烈,都不必再说。不必再说。




写到这里已经失语,权且找几句读文联想起的古诗词,假装我是个有结尾的人吧。




当年少日,暮宴朝欢。




还怕两人俱薄命,再缘铿,剩月零风里。




君埋泉下泥销骨,我寄人间雪满头。




(表白擂文大大,《一世真》真的好得无以复加,如果文评有误读的地方,请见谅,是我的锅……对戳手指……)


评论(38)

热度(961)

  1.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